外国语学院-2023
文通古今 道贯中西
学术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学术科研 · 学术动态 · 正文
2023年外院学术讲坛第9讲: 多符号文本的符号转换、阐释与重构研究——以中国古典游记的外译传播为例
编辑:外国语学院   日期:2023-09-26  点击数: 


2023年9月25日下午,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学期学术讲坛系列活动第1讲在外语楼南311研究生会议室举行。贺婷婷博士为我院师生作了学术报告,题目为《多符号文本的符号转换、阐释与重构研究——以中国古典游记的外译传播为例》。讲座由谭晓丽教授主持,我院院长刘剑教授、副院长何文娟副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。英语系、翻译系和商务英语系的部分教师及2023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讲座。

5CE7B


贺婷婷博士的讲座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:多符号文本、游记本体研究、游记的翻译与研究,以及符号学视角下游记的翻译与传播。

首先,贺博士基于符号学视角、借鉴视觉分析理论以及代表图文关系的“艺格敷词(Ekphrasis)”理论,对多符号文本进行阐释,统合多介质、多符号文本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特征,探索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之间的跨模态转换问题。随后她为大家介绍了符号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,从语言学家Saussure的能指、所指及语义三角和Peirce的社会主义符号学理论到Jakobson的符际翻译,再结合符号学理论与流派的发展对多符号文本的符号转换、阐释与重构进一步的解读。

其次,贺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典游记的历史源流与发展、文本特点、现有分类等。游记本体形态可以分为发端期、肇始期、兴盛期、成熟期、问题自觉期和问题独立期。古典游记中的“记”可以分为记地点的志,记物的山水散文以及记事的游记。

最后,贺博士提出了构建多符号文本翻译的基本理论框架,并谈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独到见解。还向学界提出一些建议,如应不断充实和丰富符际翻译内涵,拓展传统游记翻译以文本语言为中心的静态模式,统合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等。此外,贺博士还总结了“游记”作为题材命名的由来,从“......记”到“游......记”再到“......游记”的演变历程,还论及古今游记作品的外译价值等话题。

讲座结束后,在座的老师们积极提问,同学们也踊跃发言,与贺博士就多模态翻译、古典游记的外译、符号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贺博士讲座内容丰富、节奏紧凑,语言亦庄亦谐,现场气氛轻松活跃,不时爆发出掌声。她关注的问题视角独特、针对性强,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,有利于我院教师和全体研究生拓宽视野,激发科研创新思维。

图文|外国语学院

一审|邬德平

二审|何文娟

终审|刘 剑

上一条:2023年外院学术讲坛第10讲:《饥饿浪潮》中的气候创伤与人类世反思
下一条:外国语学院开展“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管窥”专题讲座